我们当时就是探索能不能有一种方式,让咨询顾问尽量从查资料和写报告这样的琐碎工作过程中解放出来。为这件事情开发了一套软件产品,目前这套软件产品主要的目标客户群有两类,一类是针对已经成功上市的A股公司,围绕他的市值战略做全面的数据分析梳理和论证,同时结构化和可视化的给他生成一套定期的分析报告。低频的比如每个季度的财报,分析出来做个性化的研判;高频的比如资金的进出、估值的大小排名加舆情的监测,又增加了一个和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对比分析。我们以后再见上市公司的董事长、实控人、董秘、财务总监,就不用提前做功课了,去拜访一家上市公司之前输入他股票代码,选一个A股的同行,一键八十页的报告就出来了,我们拿着报告再去拜访客户的路上看完,现场坐下就能交流了。首先人至少可以省一些,第二个效率能提高一些,第三结构化的标准更明确,不会特别分散,跟人的交流的边界和预期就比较的清晰,这是第一类客户;第二个还服务了一批想上市的企业,他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诉求,就是到底能不能上市,上市需要成本代价多大,距离上市的条件还差多少 上去之后大概值多少钱,这些是他最关心的事,你总得给他找一个坐标系对标,我们就把他和他的A股同行做了这种对标,有一个产品线就叫“对标IPO”。
以前可能我们需要十几个人的团队,才能服务好五六个客户,现在我们可能五六个人的团队能服务十几个二十几个客户。
把产品做出来后客户主动找来了,既然这个工具你们能用,为什么不给我们用?他说我请你的人工还要花钱,我已经知道了你内部还是挺省钱的,能不能把省的这部分钱也给砍掉。我们把这个软件再往前走了一步,原来只是功能导向型的内部工具,现在变成了场景应用型的外部商品了,我们做了SaaS,PaaS 和私有化部署不同的产品的类型。上市公司完全可以SaaS级的和私有化部署;非上市公司需要用私有化部署,因为好多数据不想公开,我们再把云端所有的资本市场,同行业的上市公司数据信息输入给他,他一发指令我们的数据就抓过去,之后自动匹配,报告就出来了。
恰恰是在这个过程中,无形中产生的这样一个场景,客户他要对同行业做对标分析,对自身做第三方的评价和论证,天然的变成了一种产品。对我们来说,从一个内部使用的工具走向了一个外部销售的产品。
这个逻辑走着走着还出现了分支,比如IPO这条线,原来我们只是想卖给想上市的企业,现在突然出现了各地政府的金融办的需求,他们有后备上市企业培育计划,他说我们辖区内比如说五百家企业一千家企业,用你的软件先过一遍,过完了之后给我一个数据大屏,用这个大屏动态监测,为辖区内优质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提供更好的政策扶持,相关的激励,包括相关的帮扶和要素赋能。
上个月典型的客户又出来了,一级股权投资的基金,我问你要这个干什么?他说我做投前尽调需要派人,做投后管理监测需要有人,原来可能需要五个人三个人,现在用你的工具,可能现场去一到两个人就够了。把数据拿过来一输入就对他生成报告。还有,既然我投了他,可能需要每半要关注他一次,这个时候我再选一个同行,在董事会相关交流之后,再对比一下,非常清晰。
我们的探索一开始没有想那么大,到现在为止,也不一定能长多么大,但是至少目标客户群很聚焦,场景也比较明确。再就是所谓的价值点,我觉得至少有两个,第一个就是能为客户省人工,第二个能把工作效率能提高,其实就解决了这两个问题,他不能创造价值,只是一个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的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