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需要说明的是,这里说的“三个世界”概念,分别指的是数字世界、物理世界和意识世界。在计算机技术诞生之前,人类只有意识和物理两个世界。自从计算机互联网诞生,一个新的世界产生了,就是数字世界,商业的发展,组织的运营,就是三个世界的事情。
客户的需求源于意识世界,商家在物理世界里面或数字世界里满足客户的需求,从而达成交易,完成价值的创造和交换。管理者的思考,在意识世界,执行者的工作,在物理世界产生,管理者的意图得以实现,世界因此而改变。
其次,需要解释一下本文语境下的“数字世界”,指的是由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连接技术,以及云和端构成的整体架构,而不是孤岛式、局部的数据化,这种特征会导致数据闭环的形成以及协同机制的改变,从而本质上导致了经营的管理模式的变化。
借用曾鸣教授的理论,数字化的过程就是联、互、网的过程,联网、互动、形成一个网络,在此之上有网络效应和数据智能,就是数字化的本质的特征。
衡量特定组织运转状况的四个底层逻辑,分别是规模逻辑、速度逻辑、品质逻辑、成本逻辑。这么说,大家不容易理解,但是如果对应着我们在评价一个电子商务客户体验的时候常说的“多、快、好、省”,这四个要素就不难理解了。
为理解方便,这里把组织局限到商业性组织,对两个相同的商业模式组织,如果这四个要素的本质性、系统性差异,就会带来了本质的竞争优势。比如一家电商可以做到多、快、好、省,而另外一个电商只能做到好,前者就有系统性的竞争优势。
数字世界的商业,和在物理世界或意识世界的商业,有着本质不同的要素逻辑。
先看看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规模逻辑上的差异。在利润基础上做大,是每个生意背后企业家的愿望。但是在线上做电商,“双11”期间,十万、百万、千万的用户,同时“涌进”一个线上“商城”,技术上要做的事情不少,但是加带宽、服务器是主要的工作,也是主要的成本项;如果是线下,你无法期望或想象同时有数万消费者涌进一个商场,如果这样的情况出现,不是需要多少营业员的问题,而是需要的是警察来维持秩序。线上数字世界的规模逻辑是不一样的。
再看看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在速度逻辑上的差异。把一个消息由人在物理世界中送到40公里之外,就算是一个马拉松选手,最快三个多小时;即使采取目前最快的运输工具,也需要十分钟左右的时间。但是在数字世界中,可以做到基本没有时延到达。数字世界的速度逻辑和物理世界也不相同。
现在看看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在品质逻辑上的差异,在工业生产中,品控是非常关键的环节,为此需要有人在物理世界,使用肉眼来进行品控,发现瑕疵,防止次品出厂。但发现并不十分有效,人需要培训,人有情绪,人会疲倦,所以人工的品质控制,一道不行来两道,两道不行三道。但是到现在,00后的游戏世界长大的人,已经不愿意做这么辛苦的工作了。如果你用工业用照相机转到数字世界,这样的数字化的眼睛不仅没情绪,不知疲倦,而且看得快、看得准、看得久,这是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在品质上的差异。
最后看看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在成本逻辑上的差异,一个小小的便利店,成本项目数千项,每项进行50%的成本优化,放在数千项目的大环境下,也不会有太多的改变。所以成本控制,在物理世界,是超级复杂的一件事。但是如果到数字世界,成本就是服务器、带宽、技术人才几个要素,线上对线下构成了结构性的优势,也会让成本管理有本质的差异,在四个要素上进行成本管理,和在1000个要素上进行成本管理,完全是两个概念,这就是成本逻辑的差异。
以上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四个逻辑的差异,不仅仅是本质的差异,而且这种差异有可能会叠加,这样就让数字化的企业更加实现了对纯线下业务的竞争优势。从电子商务相对线下商城的业务看,成本的要素和规模的要素,很可能就是同时出现的,而且在品质要素中,千人、千时、千面的推荐系统,又完胜线下的千人一面的质量体验。
这就是这些年阿里、京东、拼多多,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原因。国外的亚马逊、Ebay实现如此快速增长和市值爆炸式成长,也是因为数字世界里面的规模、速度、品质、成本逻辑的巨大差异。
在物理世界,协同需要在现场进行,跨空间、跨时间、多人数的协同是很难的,一个大楼的建设,甲方、乙方、咨询方、施工方,只能在物理蓝图和监理的机制下来协同,涉及施工、后期维护的挑战不言而喻。
但是在数字世界,特别是互联网云端结构下,在一个数据库和相关的应用软件的支持下,这种协同跨角色、跨时间、跨空间进行,一个大楼,在没有设计出来的时候,就是需求方、供应方施工方不断协同进行,各种调整、变化很容易进行,这种协同跨角色、时间、空间进行,是一种生产方式的创新。
此外,在物理世界,通常是硬件或软件构成了用户体验,如果一个用户体验需要改进,就要换新的硬件或软件,如果多个产品上下游影响,这个调整的就变得更加困难。在线上,迭代变得简单,最终用户的使用,设计者可以及时看到,而各种调整的结果的因果关系就清晰了,这样数据实现闭环,往往是硬件平台化,软件定义用户体验,软件用户是不是喜欢,可以做AB测试,不断试错迭代,这样的机制,让产品越变越美,用户越来越满意,也是一种生产方式的创新。
应用类的互联网产品,外国产品在中国打不过本土的产品,正式因为迭代机制的优势被本土互联网公司发挥到了极致。而外企的经理人机制,让国外的互联网公司适应中国本土的产品迭代变得难以进行,迭代机制没有被调动起来,输掉市场在情理之中。
需要注意的是,我们很多的企业都已经是在线下运营多年,数字化的方向做了很多尝试,有时候也禁不住别人的忽悠,做了各种各样的数字化,比如,建个网站,做个企业号,做个抖音号、小程序,但是他们很快发现,这些并不解决问题,甚至造成了更多的协同的问题,也增加了很多的成本。
所以,任何一个行业的数字化,都有可能需要注意外部服务者提供的服务和硬件的条件,数字化的本质是以上生意逻辑的优势的借用,以及生产方式的优势的实现,而不是为数字化而数字化,不是建个网站、做个APP,做个快手号或抖音号,二是借助所有的工具,结合自己的生意特点,合理地选择线上和线下的边界,最终实现成本、速度、质量、规模的优势,而且,充分利用两个机制,实现领先。
这样的案例很多,比如罗振宇在年度演讲中讲到的南城香的数字化,其实就是针对客户的线上表达的需求,充分借助和放大外卖的销量,进行数字化的管理,充分地实现了规模化和成本的优势。其结果是,美团增长十倍,南城香也增长十倍,这样的数字化就是真的数字化。
南城香的这个过程,重新盘点梳理自己的三个边界,即新环境边界、新客商边界、新人机边界。而正是这样全景的视野,加上以终为始,依照规模、速度、品质、成本为最终考量标准的数字化,才是系统化的数字化的过程。
本文首次刊载于《客户世界》2020年9月刊